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(国内法学“五院四系”之一)导师研究领域覆盖法学全学科,核心导师及要求如下: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的刘教授,现任人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中心主任,研究聚焦“数字政府与行政法治”,近5年在《中国法学》《法学研究》等顶刊发表论文15篇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。其对研究生论文要求严格:硕士期间需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至少1篇论文,选题需结合“数字经济中的行政监管”等热点,论文写作需采用“实证研究方法”(如案例分析、数据统计)。
民商法方向的赵教授,研究领域为“民法典合同编与知识产权保护”,曾参与《民法典》合同编修订论证工作,实务经验丰富(兼任北京某知名律所高级顾问)。招生时注重考生“实务能力”,复试会考察“案例分析能力”(如给定合同纠纷案例,要求分析法律适用),研究生期间需参与至少2个横向课题(如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项目),论文可选择“实务案例研究”类型(无需纯理论研究)。
刑法方向的孙教授,专注“经济犯罪与刑事合规”研究,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有合作研究项目,研究生有机会参与“经济犯罪案件量刑标准”制定调研。其复试重点考察“刑法条文理解与适用”,如要求解释“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”,且需结合最新司法解释(如2024年最高法关于经济犯罪的司法解释)。考生联系导师时,建议附上“本科期间法学相关论文”或“法律实务经历总结”(如法院实习报告),刘教授、赵教授邮件回复较及时(1-2个工作日),孙教授偏好通过“人大法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会”(每年9月举办)现场沟通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