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,典型的理科生,从小就怕背书,考研政治一开始让我很头疼——那么多知识点,怎么背都记不住。但最后我政治考了75分,复盘下来,关键是“不盲目背书,抓重点、用技巧”。
政治复习我从8月开始,分“三个阶段”:基础期(8-10月)主攻选择题,强化期(11月)学分析题,冲刺期(12月)时政+模拟。
基础期:我跟着徐涛老师的“强化班”网课,用《核心考案》做笔记。理科生学政治的优势是“逻辑思维强”,我没有死记硬背,而是把知识点按“逻辑框架”整理,比如马原的“唯物论、辩证法、认识论、唯物史观”,每部分下面拆成“核心概念、原理、方法论”,比如辩证法的“对立统一规律”,核心概念是“矛盾”,原理是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”,方法论是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。这样整理后,知识点就不是孤立的,而是成体系的,记起来更轻松。
选择题是政治的“得分关键”(占50分),我用《肖秀荣1000题》刷题,每刷完一章就总结“高频考点”和“易错点”。比如毛中特的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,高频考点是“基本经济制度”“分配制度”,易错点是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”(公有制是主体,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),我把这些记在笔记本上,每天花10分钟看一遍。另外,我还总结了“选择题技巧”:比如选项里有“绝对化表述”(比如“只有...才...”“完全...”),大概率是错的;选项里的“时间、数字、人名”要注意,比如“十一届三中全会”是1978年,“十九大”是2017年,记准这些细节能避免丢分。
强化期(11月):重点学分析题,我用“模板法”应对。分析题考5道题(马原、毛中特、史纲、思修、时政),每道题有2-3个小问,我整理了“每类题的答题模板”。比如马原分析题,模板是“原理+材料分析”:先写出对应的原理(比如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”),再解释原理(“矛盾的普遍性是指...,特殊性是指...”),最后结合材料分析(“材料中...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,...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”)。毛中特和史纲的分析题,模板是“知识点+时政结合”:先写出教材里的知识点(比如“改革开放的意义”),再结合当下的时政(比如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”),最后总结(“因此,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,推动高质量发展”)。
我还整理了“分析题万能句式”,比如开头句“从...的角度来看,材料体现了以下知识点”,过渡句“一方面...另一方面...”,结尾句“综上所述,我们要...以实现...”,考试时不管遇到什么话题,都能快速组织语言。
冲刺期(12月):核心是“时政+模拟”。时政占16分(选择题4分+分析题12分),我用《肖秀荣时政热点》和徐涛的“时政押题课”,把重点时政(比如年度重要会议、领导人讲话、重大事件)整理成“时政笔记”,比如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”“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的成果”,每天花30分钟背诵。另外,我做了《肖秀荣4套卷》《徐涛6套卷》的模拟题,重点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,把每套卷的分析题答案整理出来,总结高频考点,比如“中国式现代化”“共同富裕”“生态文明建设”,这些都是近几年的热点,考试很可能考到。
考试时,我先做选择题(40-50分钟),再做分析题(100-110分钟)。做分析题时,我会先看问题,再回到材料里找“关键词”,比如问题问“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”,就在材料里找“人口规模巨大”“共同富裕”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”等关键词,结合模板组织答案。另外,分析题要写满答题纸,字要工整,哪怕有些知识点记不准,也要尽量多写,因为政治分析题是“按点给分”,多写可能多得分。
想告诉理科生学弟学妹:不要怕政治,政治不是“死记硬背”,而是“抓重点、用技巧”。只要跟着网课整理逻辑框架,用模板应对分析题,多刷选择题总结易错点,就能轻松得分。另外,政治复习不用太早,8月开始足够,把更多时间留给数学和专业课,性价比更高。最后,12月一定要重视时政和模拟题,这是提分的关键时期,别掉以轻心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