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备考是一场持久战,不仅考验学习能力,更考验心态。我在备考的1年里,经历了3次严重的心态崩溃:第一次是7月暑假,看着身边同学进度比自己快,焦虑到失眠;第二次是10月报名后,担心自己考不上,想放弃;第三次是12月冲刺期,压力大到吃不下饭。但每次崩溃后,我都能及时调节,最终成功上岸。今天想把我的心态调节经验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帮助正在经历焦虑的小伙伴。
第一次心态崩溃是在7月暑假,我留校备考,每天学习10小时,但看到同自习室的同学已经把数学真题刷了1遍,而我还在看数学基础课,瞬间就慌了。之后几天,我复习时总是走神,晚上失眠,甚至不想去自习室。意识到问题后,我做了三件事:一是“停止比较”,我告诉自己“每个人的基础不同,进度没有可比性,只要按自己的计划来就好”,之后我不再关注别人的进度,只专注于自己的复习;二是“调整计划”,我重新梳理了数学复习进度,把基础课的结束时间从8月提前到7月底,每天增加1小时数学学习时间,确保进度不落后;三是“情绪释放”,每天晚上去操场跑30分钟,跑步时听喜欢的音乐,把焦虑情绪释放出来。坚持1周后,我的心态逐渐平复,复习也回到了正轨。
第二次心态崩溃是在10月考研报名后,报名时我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选了目标院校,但报名后却开始“自我怀疑”:觉得自己基础差,专业课没背熟,英语阅读正确率不稳定,肯定考不上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坐在自习室里,却看不进书,甚至想“不如明年再考”。这时,我找了考上目标院校的学长聊天,学长告诉我“考研报名后,几乎每个考生都会自我怀疑,这很正常,关键是要把怀疑转化为动力”。同时,我做了“目标拆解”:把“考上目标院校”这个大目标,拆解成“政治选择题40+、英语70+、专业课一110+、专业课二110+”的小目标,再把每个小目标拆解到每天的复习中,比如“每天背50个英语单词、做1篇英语阅读、背2个专业课章节”。当我专注于每天的小目标时,就不再想“考不上怎么办”,而是更关注“今天的目标完成了吗”,心态也慢慢稳定下来。
第三次心态崩溃是在12月冲刺期,距离考试只有20天,我做了一套真题模拟,发现政治主观题不会写、专业课有很多知识点没记住,瞬间压力爆棚,吃不下饭,甚至想弃考。这时,我采取了“接纳情绪+轻量化复习”的策略:一是接纳自己的情绪,告诉自己“冲刺期压力大很正常,说明我重视考研,只要尽力就好”,不再强迫自己“必须心态好”;二是轻量化复习,把每天的学习时间从10小时减少到8小时,复习内容以“复盘为主”,比如看政治错题本、背专业课框架、复习英语作文模板,不再学新内容,避免增加压力;三是寻求家人支持,每天晚上和妈妈打电话,妈妈会鼓励我“不管结果如何,妈妈都支持你”,家人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勇气。就这样,我慢慢调整过来,带着平和的心态走进了考场。
除了这3次大的心态崩溃,备考期间还会有很多小焦虑,比如“今天没完成计划”“某科知识点学不会”,这时我会用两个小方法调节:一是写“情绪日记”,把焦虑的原因写下来,比如“今天没完成计划是因为下午摸鱼了,明天要专注”,写下来后会感觉轻松很多;二是“积极心理暗示”,每天早上起床后,对着镜子说“今天也要加油,我一定能考上”,长期坚持下来,自信心会增强。
最后想告诉大家:考研心态崩溃不可怕,可怕的是崩溃后一直消沉。每个人都会有焦虑、迷茫的时候,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,及时调整心态,重新出发。记住,能坚持到考场的人,已经赢了很多人,相信自己,你一定可以!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思研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思研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