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备考中,很多考生会陷入“情绪内耗”:明明坐在书桌前,却不是在学习,而是在“心理打架”——一边想“我要赶紧复习,不然就来不及了”,一边又想“我学了这么久,好像什么都没记住,考不上怎么办”;看到别人进度比自己快,会烦躁半天;做错题时,会忍不住自我否定“我怎么这么笨”。这种情绪内耗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,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甚至让人想放弃考研。其实,情绪内耗是“情绪调节能力不足”的表现,用情绪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高效摆脱。
情绪管理心理学中的“情绪ABC理论”认为,情绪(C)不是由事件(A)直接引发的,而是由对事件的认知(B)引发的。比如,“做错题”(事件A)本身不会让人烦躁,让人烦躁的是“做错题=我很笨”的认知(B)。想要摆脱情绪内耗,关键是调整“不合理的认知”,同时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。针对考研备考中的3类常见内耗情绪,分享4个实操方法:
方法一:“情绪命名法”,停止“无意识内耗”。当陷入情绪内耗时,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“内耗”,只是觉得“不舒服”。此时第一步要做的是“给情绪命名”,比如“我现在因为‘做错题’而感到‘自我否定’”“我现在因为‘进度慢’而感到‘焦虑’”“我现在因为‘学不进去’而感到‘烦躁’”。给情绪命名后,你会从“被情绪控制”的状态,切换到“观察情绪”的状态,内耗的强度会立刻降低。比如,当你意识到“我现在是焦虑”,而不是“我完了”,就不会被情绪牵着走。
方法二:“认知重构法”,替换“不合理认知”。根据情绪ABC理论,调整认知(B)就能改变情绪(C)。考研备考中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3种:一是“绝对化”,比如“我必须一次考上”“我必须每天学10小时”;二是“灾难化”,比如“做错题=考不上”“进度慢=失败”;三是“过度概括”,比如“这次模拟没考好=我不适合考研”。针对这些认知,要替换成“理性认知”:把“我必须一次考上”改成“我会全力以赴备考,即使没考上,也能收获学习能力”;把“做错题=考不上”改成“做错题是发现漏洞的机会,现在改正好比考试时出错好”;把“这次模拟没考好=我不适合考研”改成“这次模拟没考好,说明我还有知识点没掌握,接下来重点复习这些知识点就好”。通过认知重构,从根源上减少内耗情绪的产生。
方法三:“行动转移法”,用“具体行动”打破内耗循环。情绪内耗的特点是“想得多,做得少”——越想越内耗,越内耗越不想做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“立刻行动”,用具体行动转移注意力。比如,当你因为“进度慢”而焦虑内耗时,不要想“我进度好慢”,而是立刻做“今天的核心任务”,比如“现在开始做10道英语阅读题”;当你因为“做错题”而自我否定时,不要想“我怎么这么笨”,而是立刻做“整理错题”,分析“这道题错在哪里,下次怎么避免”。行动能让大脑从“情绪模式”切换到“任务模式”,内耗会自然停止。记住,“行动是摆脱内耗的最好解药”。
方法四:“情绪宣泄法”,定期释放心理压力。考研备考的压力会不断积累,如果不及时宣泄,就会转化为情绪内耗。考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“情绪宣泄方式”,定期释放压力。比如:
- 倾诉宣泄:每周和家人、朋友或备考同伴聊一次,说说自己的备考压力和情绪,他们的理解和鼓励能有效缓解内耗;
- 运动宣泄:每天花30分钟做运动(比如跑步、跳绳、瑜伽),运动能分泌内啡肽(快乐激素),快速改善情绪,减少内耗;
- 书写宣泄:准备一个“情绪笔记本”,当感到内耗时,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写下来,比如“今天学了一天,感觉什么都没记住,好焦虑”,书写的过程能帮助你梳理情绪,释放压力。
情绪内耗是考研备考中的“隐形杀手”,它不会让你立刻放弃,但会慢慢消耗你的动力和信心。考生要记住,偶尔的情绪内耗很正常,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调整,让自己始终专注于“备考任务”,而不是“心理打架”。通过上述方法,相信你能高效摆脱情绪内耗,以更轻松的心态备考。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思研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思研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