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考公/考研寄宿

高三式 半军事化 强化管理 一战成硕

2026考研专业课资料

覆盖全国7万+初试/复试专业课资料

134 5670 7733

各地信息

考研考前失眠:用“睡眠心理学”快速调整睡眠状态 订阅+ 进入阅读模式

2025-04-10 20:10 来源:张老师

考研前1-2周,不少考生会出现“失眠”问题: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大脑里反复想“明天要复习什么”“考试时会不会忘知识点”“考不上怎么办”;好不容易睡着了,也容易醒,醒来后更难入睡。考前失眠不仅会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、学习效率下降,还会加剧焦虑情绪,形成“失眠-焦虑-更失眠”的恶性循环。其实,考前失眠大多是“焦虑型失眠”,用睡眠心理学的方法就能快速调整。

睡眠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的睡眠分为“入睡期-浅睡眠-深睡眠-快速眼动睡眠”四个阶段,入睡困难的核心是“大脑处于过度兴奋或焦虑状态,无法进入入睡期”。针对这一点,分享6个科学方法,帮助考生考前“一夜好眠”:

方法一:“睡前1小时‘断联’电子设备”,减少大脑兴奋。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发出的“蓝光”会抑制褪黑素(帮助睡眠的激素)的分泌,同时刷手机时的信息刺激会让大脑保持兴奋。考前1小时,要把电子设备调成“飞行模式”或放在另一个房间,用“纸质书”(比如看一些轻松的散文,不要看考研资料)、“听白噪音”(比如雨声、海浪声)等方式放松大脑,为入睡做准备。

方法二:“睡前‘心理卸妆’法”,清空焦虑思绪。躺在床上后,如果大脑里反复想考研相关的事情,可以尝试“心理卸妆”:想象自己面前有一个“行李箱”,把“明天要复习的知识点”“考试的担忧”“没掌握的考点”等所有焦虑的想法,都“打包”放进行李箱,然后把行李箱“关上”,告诉自己“这些事情明天再处理,现在我要好好睡觉”。这种心理暗示能帮助大脑从“焦虑状态”切换到“放松状态”,更容易入睡。

方法三:“腹式呼吸放松法”,激活身体放松机制。睡前躺在床上,平卧位,双手自然放在腹部,闭上眼睛。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,感受腹部慢慢鼓起;然后屏住呼吸2秒;再用嘴巴缓慢呼气6秒,感受腹部慢慢收缩。重复这个过程5-10次,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,不要想其他事情。腹式呼吸能降低心率和血压,激活副交感神经,让身体快速放松,进而进入睡眠状态。

方法四:“睡前‘不强迫入睡’”,减少“睡不着”的焦虑。很多考生失眠时会强迫自己“必须马上睡着”,结果越强迫越焦虑,越难入睡。其实,睡眠是“自然发生”的,不是“强迫出来”的。可以告诉自己:“即使睡不着,躺在床上闭目养神,也能让身体休息,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”。当不再强迫自己入睡,焦虑感会降低,大脑反而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。如果躺了30分钟还没睡着,可以起来到客厅走一走,看几分钟轻松的纸质书,等有睡意了再回到床上。

方法五:“调整考前作息,避免‘补觉’误区”。考前不要因为“担心复习时间不够”而熬夜,也不要因为“失眠”而白天补觉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(比如早上7点),即使前一晚没睡好,也不要赖床;晚上固定时间睡觉(比如11点),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。白天如果感到疲劳,可以在中午小睡20-30分钟(不要超过40分钟,否则会进入深睡眠,醒来后更累),避免白天长时间补觉导致晚上更难入睡。

方法六:“睡前‘温和运动’+‘清淡饮食’”,为睡眠铺垫。考前白天可以做一些温和的运动,比如散步、瑜伽(避免剧烈运动,比如跑步、跳绳,否则会让身体兴奋),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放松,晚上更容易入睡。同时,睡前2小时不要吃太饱,也不要喝咖啡、浓茶、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品,避免肠胃负担和大脑兴奋影响睡眠。可以喝一小杯温牛奶(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合成褪黑素),帮助入睡。

考前失眠是很多考生都会遇到的问题,不要把它当成“大麻烦”,否则会加剧焦虑。记住,偶尔一次失眠不会影响考试发挥,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调整,让自己在考前保持“适度放松”的状态。通过上述方法,相信你能在考前拥有“一夜好眠”,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。

THE END  
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思研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思研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