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7-9月的考研强化期,是考生焦虑情绪的“高发期”:一方面,基础阶段的知识还没完全消化,强化阶段的重难点又密集袭来;另一方面,看到身边同学“进度比自己快”,很容易陷入“我肯定学不完了”“考不上了”的恐慌,进而出现“越焦虑越不想学,越不学越焦虑”的恶性循环。其实,这种焦虑的核心是“认知偏差”,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(CBT)就能有效破解。
首先要识别强化期常见的3类非理性认知:一是“灾难化思维”,比如“这个章节没学好,考研肯定没戏了”,把局部问题放大成整体失败;二是“绝对化要求”,比如“我必须每天学10小时,少1小时就会落后”,用极端标准要求自己;三是“过度概括”,比如“上次模拟题错了很多,说明我根本不适合考研”,用单次结果否定全部努力。这些认知偏差会不断强化焦虑,必须先“揪出来”。
接下来用4个实操步骤进行调整:第一步是“认知记录”,准备一个焦虑笔记本,当感到恐慌时,立刻写下“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(比如‘学不完了’)”“这个想法有什么证据支持(比如‘专业课还有3章没看’)”“有什么证据反对(比如‘已经学完了5章,每天能推进1节’)”。通过客观分析,会发现“学不完”只是主观恐慌,而非客观事实。
第二步是“认知重构”,把非理性想法替换成理性表述。比如把“我必须每天学10小时”改成“我争取每天高效学8小时,若当天状态不好,7小时也可以,重点是完成核心任务”;把“这个章节没学好就完了”改成“这个章节现在没学好,接下来用3天时间重点突破,肯定能掌握”。这种温和的自我对话,能减少心理内耗。
第三步是“行为激活”,用具体行动打破拖延。焦虑时大脑会倾向于“逃避学习”,此时不要强迫自己“立刻学完整章”,而是从“5分钟小任务”开始,比如“先看10个英语单词”“整理1个考点的笔记”。当开始行动后,焦虑感会逐渐降低,后续再自然推进学习进度。
第四步是“放松训练”,每天花10分钟做“腹式呼吸”:平躺在床上,双手放在腹部,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,感受腹部鼓起,再用嘴巴缓慢呼气6秒,感受腹部收缩。这种呼吸方式能激活副交感神经,快速缓解焦虑情绪。
强化期的焦虑并不可怕,它其实是身体在提醒“需要调整学习节奏”。考生要记住,考研不是“比谁学得快”,而是“比谁学得稳”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心态,把焦虑转化为“针对性改进”的动力,才能在强化期稳步提升实力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