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考公/考研寄宿

高三式 半军事化 强化管理 一战成硕

2026考研专业课资料

覆盖全国7万+初试/复试专业课资料

134 5670 7733

各地信息

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:聚焦高频考点,搭建知识体系 订阅+ 进入阅读模式

2025-02-01 10:00 来源:张老师

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文史类考研中国语言文学、历史学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,涵盖从上古神话到清末民初的文学发展历程,考试题型多为名词解释、简答题、论述题、作品分析题,总分通常占专业课的50%以上。其知识点繁杂,需按“历史时期”串联,聚焦高频考点,才能高效复习。核心考点集中在8大时期,考生需重点突破。

第一时期“先秦文学”是基础,高频考点包括:①上古神话(《山海经》中的盘古开天、女娲补天,重点掌握神话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价值);②《诗经》(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分为风、雅、颂,表现手法赋、比、兴,常考“风雅精神”“现实主义传统”);③楚辞(屈原的《离骚》《九歌》,重点是“楚辞的浪漫主义特色”“屈原的人格精神”);④诸子散文(孔子《论语》、孟子《孟子》、庄子《庄子》,掌握各学派思想与散文风格,如《庄子》的寓言特色)。复习时需结合历史背景,理解先秦文学“奠基性”的特点,如《诗经》反映的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,楚辞体现的楚地文化特色。

第二时期“秦汉文学”重点掌握:①汉赋(贾谊《吊屈原赋》、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,区分骚体赋与大赋的差异,大赋“铺张扬厉”的风格);②司马迁《史记》(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,常考“史记的文学价值”“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”,如《项羽本纪》中项羽形象的塑造);③汉乐府民歌(《孔雀东南飞》《陌上桑》,重点是“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”“叙事性特征”)。这部分需注意“文学与历史的结合”,如《史记》既是史学著作,也是文学经典。

第三时期“魏晋南北朝文学”考点包括:①建安文学(三曹、建安七子,“建安风骨”的内涵——刚健有力、反映现实);②陶渊明的田园诗(《归园田居》《饮酒》,重点是“陶渊明的归隐思想”“田园诗的艺术特色”);③南北朝民歌(南朝民歌《西洲曲》的清新婉约,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的刚健豪迈,对比南北民歌的差异);④文学理论(刘勰《文心雕龙》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,常考“《文心雕龙》的理论体系”)。复习时需关注“文学自觉”的趋势,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从“附属于经史”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。

第四时期“唐代文学”是重中之重,占古代文学史分值的25%以上,核心考点:①唐诗(初唐四杰、盛唐李白杜甫、中唐白居易韩愈、晚唐李商隐杜牧,重点掌握不同诗人的风格与代表作,如李白的浪漫主义、杜甫的现实主义,“新乐府运动”的主张——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);②唐代散文(韩愈、柳宗元的古文运动,反对骈文,主张“文以载道”,重点是“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与影响”);③唐传奇(《莺莺传》《柳毅传》,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,常考“唐传奇的艺术特色”)。唐诗是复习核心,需按“时期-诗人-作品-风格”梳理,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(王维、孟浩然)的清新自然,边塞诗派(高适、岑参)的雄浑悲壮。

第五时期“宋代文学”重点在宋词与宋代散文:①宋词(柳永、苏轼、李清照、辛弃疾,区分豪放派与婉约派,苏轼“以诗为词”拓展词的题材,辛弃疾“以文为词”增强词的表现力,常考“宋词的发展历程”“代表词人的艺术成就”);②宋代散文(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,欧阳修是宋代散文领袖,“平易晓畅”的风格,“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”);③宋诗(黄庭坚的江西诗派,“夺胎换骨、点铁成金”的诗论)。复习时需对比唐诗与宋词的差异,理解“词为艳科”到“词言志”的转变。

第六时期“元代文学”核心是元曲:①元杂剧(关汉卿《窦娥冤》、王实甫《西厢记》、马致远《汉宫秋》,重点是“元杂剧的体制”——四折一楔子,“元杂剧的悲剧/喜剧特色”,如《窦娥冤》的悲剧精神);②散曲(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,散曲与词的差异——语言更通俗,形式更灵活)。元代文学需结合元代社会背景(民族压迫、科举废除),理解元曲“通俗化、平民化”的特点。

第七时期“明代文学”考点包括:①明清小说(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金瓶梅》,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,常考“四大名著的艺术成就”,如《三国演义》的“拥刘反曹”思想与战争描写,《水浒传》的英雄形象塑造);②明代戏曲(汤显祖《牡丹亭》,“以情抗理”的主题,昆曲的艺术特色)。复习时需关注小说题材的发展,从历史演义(《三国演义》)到英雄传奇(《水浒传》),再到神魔小说(《西游记》)、世情小说(《金瓶梅》)。

第八时期“清代文学”重点:①清代小说(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,常考“《红楼梦》的思想内涵”“人物形象分析”,如贾宝玉、林黛玉的叛逆精神;《聊斋志异》的文言短篇小说,“借鬼狐写人情”的特色);②清代戏曲(孔尚任《桃花扇》,“借离合之情,写兴亡之感”的主题);③清代诗词(纳兰性德的词,“哀感顽艳”的风格)。

知识体系搭建技巧:①按“时间线+文学体裁”梳理,如“唐诗-宋词-元曲-明清小说”的发展脉络;②用“对比表格”记忆相似知识点,如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、代表作家、代表作;③结合“作品选读”理解考点,如复习《离骚》时,精读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等名句,分析其思想与艺术特色。备考资料推荐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(袁行霈版)、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》(朱东润版),冲刺阶段重点背诵真题中的名词解释(如建安风骨、古文运动)与论述题答案(如论述唐诗的发展历程)。按此方法复习,可快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考点,轻松应对专业课考试。

THE END  
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思研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思研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