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考公/考研寄宿

高三式 半军事化 强化管理 一战成硕

2026考研专业课资料

覆盖全国7万+初试/复试专业课资料

134 5670 7733

各地信息

考研笔记分享:线代行列式与矩阵(定义+计算+性质) 订阅+ 进入阅读模式

2025-03-04 09:30 来源:张老师

行列式与矩阵是考研线性代数的“基石”,行列式是后续求矩阵秩、可逆性的工具,矩阵则贯穿线代全册(线性方程组、二次型等均以矩阵为载体),直接考查分值约15-20分(含选择、填空、解答题)。以下笔记按“行列式-矩阵”逻辑梳理,聚焦高频考点与计算技巧。

一、行列式:从“二阶”到“n阶”的计算逻辑

1. 行列式的定义:二阶行列式|a b; c d|=ad - bc,三阶行列式可按“对角线法则”计算,但n阶行列式(n≥4)需用定义或性质计算,核心定义是“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乘积的代数和”,即D=Σ(j₁j₂…jₙ)(-1)^τ(j₁j₂…jₙ) a₁j₁a₂j₂…aₙjₙ,其中τ(j₁j₂…jₙ)是排列j₁j₂…jₙ的逆序数。定义虽少直接考查,但理解定义是掌握性质的关键。

2. 行列式的核心性质(用于简化计算):

- 性质1: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(D=Dᵀ),即行与列的地位等价,可通过“换行”或“换列”简化计算。

- 性质2:交换行列式的两行(列),行列式变号;若两行(列)完全相同,行列式为0(交换后D=-D,故D=0)。

- 性质3:行列式的某一行(列)中所有元素都乘以同一数k,等于用k乘此行列式(可提取某行/列公因子,如某行全为k倍元素,可将k提到行列式外)。

- 性质4:行列式中若有两行(列)元素成比例,则行列式为0(由性质2和3推导,成比例即一行是另一行的k倍,提取k后两行相同,行列式为0)。

- 性质5:若行列式的某一行(列)元素都是两数之和,则行列式可拆分为两个行列式之和(如第i行aᵢⱼ + bᵢⱼ,可拆为D₁(第i行为aᵢⱼ)+ D₂(第i行为bᵢⱼ),其余行不变)。

- 性质6:把行列式的某一行(列)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k后加到另一行(列)对应的元素上去,行列式不变(最常用的性质,用于将行列式化为“上三角”或“下三角”)。

3. n阶行列式的高频计算方法:

① 上三角/下三角行列式:主对角线以下(上)的元素全为0,行列式值等于主对角线元素的乘积,即|a₁₁ a₁₂…a₁ₙ; 0 a₂₂…a₂ₙ; …; 0 0…aₙₙ|=a₁₁a₂₂…aₙₙ。计算n阶行列式的核心思路是“用性质6化为上三角/下三角”,例如计算4阶行列式D=|1 2 3 4; 2 3 4 1; 3 4 1 2; 4 1 2 3|,步骤:先将第2-4行均加到第1行,提取第1行公因子10,得10*|1 1 1 1; 2 3 4 1; 3 4 1 2; 4 1 2 3|;再用第1行乘-2、-3、-4分别加到第2、3、4行,化为上三角雏形:10*|1 1 1 1; 0 1 2 -1; 0 1 -2 -1; 0 -3 -2 -1|;继续用第2行乘-1、3分别加到第3、4行,得10*|1 1 1 1; 0 1 2 -1; 0 0 -4 0; 0 0 4 -4|;最后用第3行乘1加到第4行,得10*|1 1 1 1; 0 1 2 -1; 0 0 -4 0; 0 0 0 -4|,上三角行列式值为1*1*(-4)*(-4)=16,故D=10*16=160。

② 按行(列)展开定理:n阶行列式D等于它的任一行(列)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,即D=aᵢ₁Aᵢ₁ + aᵢ₂Aᵢ₂ + … + aᵢₙAᵢₙ(i=1,2,…,n),其中Aᵢⱼ=(-1)^(i+j)Mᵢⱼ(Mᵢⱼ是元素aᵢⱼ的余子式,即划去第i行第j列后剩余元素构成的n-1阶行列式)。该定理适用于“某行/列含多个0”的行列式,可减少计算量,例如计算D=|1 0 2 0; 3 4 5 6; 7 0 8 0; 9 10 11 12|,按第2列展开(含2个0),D=0*A₁₂ + 4*A₂₂ + 0*A₃₂ + 10*A₄₂=4*(-1)^(2+2)M₂₂ + 10*(-1)^(4+2)M₄₂=4*|1 2 0; 7 8 0; 9 11 12| + 10*|1 2 0; 3 5 6; 7 8 0|,再分别计算两个3阶行列式(按第3列展开),得4*(12*|1 2;7 8|) + 10*(6*(-1)^(2+3)|1 2;7 8|)=4*(12*(8-14)) + 10*(6*(-(8-14)))=4*(12*(-6)) + 10*(6*6)= -288 + 360=72。

③ 范德蒙行列式:形如|1 x₁ x₁²…x₁ⁿ⁻¹; 1 x₂ x₂²…x₂ⁿ⁻¹; …; 1 xₙ xₙ²…xₙⁿ⁻¹|=Π(1≤j

二、矩阵:运算规则与核心概念

1. 矩阵的定义:由m×n个数aᵢⱼ(i=1,…,m;j=1,…,n)排成的m行n列的数表,记为A=(aᵢⱼ)ₘ×ₙ,特殊矩阵需掌握:① 零矩阵O(所有元素为0);② 单位矩阵E(主对角线元素为1,其余为0,记为Eₙ或E);③ 对角矩阵Λ(非主对角线元素为0,记为diag(λ₁,λ₂,…,λₙ));④ 对称矩阵(Aᵀ=A,即aᵢⱼ=aⱼᵢ);⑤ 反对称矩阵(Aᵀ=-A,即aᵢⱼ=-aⱼᵢ,且主对角线元素为0)。

2. 矩阵的5大运算(规则是关键,易出错):

① 矩阵加法:仅当A与B是同型矩阵(行数、列数相同)时可加,和矩阵C=A+B的元素cᵢⱼ=aᵢⱼ + bᵢⱼ,满足交换律(A+B=B+A)和结合律((A+B)+C=A+(B+C))。

② 数乘矩阵:kA的元素为k aᵢⱼ,满足分配律(k(A+B)=kA + kB;(k+l)A=kA + lA)和结合律(k(lA)=(kl)A)。

③ 矩阵乘法:仅当A的列数等于B的行数(A是m×s矩阵,B是s×n矩阵)时可乘,乘积C=AB是m×n矩阵,元素cᵢⱼ=Σ(k=1到s)aᵢₖbₖⱼ(第i行乘第j列对应元素之和)。需注意: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(AB≠BA,甚至BA可能无意义);若AB=O,不能推出A=O或B=O(如A=[1 0; 0 0],B=[0 0; 0 1],AB=O,但A、B均非零);满足结合律((AB)C=A(BC))和分配律(A(B+C)=AB + AC;(B+C)A=BA + CA)。

示例:A=[1 2; 3 4](2×2),B=[5 6; 7 8](2×2),则AB=[1*5+2*7 1*6+2*8; 3*5+4*7 3*6+4*8]=[5+14 6+16; 15+28 18+32]=[19 22; 43 50],BA=[5*1+6*3 5*2+6*4; 7*1+8*3 7*2+8*4]=[5+18 10+24; 7+24 14+32]=[23 34; 31 46],显然AB≠BA。

④ 矩阵转置:将A的行与列互换,得到Aᵀ(m×n矩阵的转置是n×m矩阵),满足性质:(Aᵀ)ᵀ=A;(A+B)ᵀ=Aᵀ + Bᵀ;(kA)ᵀ=kAᵀ;(AB)ᵀ=BᵀAᵀ(核心性质,易考查)。

⑤ 方阵的行列式:仅方阵(m=n)有行列式,记为|A|或detA,满足性质:|Aᵀ|=|A|;|kA|=kⁿ|A|(n是方阵阶数,区别于数乘行列式的性质);|AB|=|A||B|(核心性质,即乘积的行列式等于行列式的乘积,可推广到多个方阵:|A₁A₂…Aₖ|=|A₁||A₂|…|Aₖ|)。例如,A是3阶方阵,|A|=2,则|2A|=2³*2=16;若B是3阶方阵,|B|=3,则|AB|=2*3=6。

3. 可逆矩阵(非奇异矩阵):

① 定义:若存在方阵B,使得AB=BA=E,则A可逆,B是A的逆矩阵,记为A⁻¹(逆矩阵唯一)。

② 可逆的充要条件:n阶方阵A可逆 ⇨ |A|≠0(核心判定条件);也可通过“秩r(A)=n”或“Ax=0只有零解”判定,但|A|≠0是最直接的方法。

③ 逆矩阵的求法:

- 伴随矩阵法:A⁻¹=(1/|A|)A*,其中A*是A的伴随矩阵,元素A*ᵢⱼ=Aⱼᵢ(即A*的第i行第j列元素是A的第j行第i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)。适用于2阶或低阶方阵,例如A=[a b; c d],|A|=ad - bc≠0,则A*=[d -b; -c a],A⁻¹=(1/(ad - bc))[d -b; -c a]。

- 初等行变换法:对增广矩阵[A | E]进行初等行变换,当A化为E时,E化为A⁻¹,即[A | E] →(初等行变换)[E | A⁻¹]。适用于3阶及以上方阵,是考研高频方法,需熟练掌握初等行变换(换行、某行乘非零数、某行乘k加到另一行)。

示例:求A=[1 2 3; 2 2 1; 3 4 3]的逆矩阵,构造增广矩阵[A|E]=[1 2 3|1 0 0; 2 2 1|0 1 0; 3 4 3|0 0 1];第1行乘-2、-3分别加到第2、3行,得[1 2 3|1 0 0; 0 -2 -5|-2 1 0; 0 -2 -6|-3 0 1];第2行乘-1加到第3行,得[1 2 3|1 0 0; 0 -2 -5|-2 1 0; 0 0 -1|-1 -1 1];第3行乘-1,得[1 2 3|1 0 0; 0 -2 -5|-2 1 0; 0 0 1|1 1 -1];第3行乘5加到第2行,乘-3加到第1行,得[1 2 0|-2 -3 3; 0 -2 0|3 6 -5; 0 0 1|1 1 -1];第2行乘-1/2,得[1 2 0|-2 -3 3; 0 1 0|-3/2 -3 5/2; 0 0 1|1 1 -1];第2行乘-2加到第1行,得[1 0 0|1 3 -2; 0 1 0|-3/2 -3 5/2; 0 0 1|1 1 -1],故A⁻¹=[1 3 -2; -3/2 -3 5/2; 1 1 -1](可验证AA⁻¹=E)。

三、复习建议

1. 行列式:重点练习“化为上三角”和“按行/列展开”,每天1-2道n阶行列式计算题,熟悉性质的应用;2. 矩阵运算:核心是“记规则、避陷阱”,尤其是矩阵乘法的非交换性和数乘方阵行列式的kⁿ因子,可通过对比“数的运算”和“矩阵运算”的差异加深记忆;3. 可逆矩阵:掌握“判定(|A|≠0)+ 求法(初等行变换法为主)”,结合真题练习“求逆矩阵”和“利用逆矩阵解矩阵方程(如AX=B,X=A⁻¹B)”,确保计算准确。

THE END  
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思研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思研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