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政治多选题(34 题,共 50 分)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题型,其正确率直接决定政治能否突破 70 分。多数考生多选题正确率仅为 50%-60%,主要因对考点理解不透彻、缺乏解题技巧所致。本文结合近 10 年真题规律,分享 "排除法" 和 "关键词定位法" 两大核心技巧,帮助考生快速锁定正确答案。
排除法是多选题的基础技巧,通过排除错误选项缩小选择范围,适用于各类题型。具体操作可分为三步:第一步排除 "绝对化表述" 选项,考研政治多选题中,含有 "必须"" 所有 ""完全"" 根本上 "等绝对化词语的选项,若与教材表述不一致则大概率错误。例如 2023 年第 23 题选项 B" 所有国家都应采用相同的发展模式 ",因违背" 各国发展道路多样性 " 原理,可直接排除。
第二步排除 "偷换概念" 选项,这类选项看似与考点相关,实则改变了核心概念的内涵或外延。如毛中特部分常将 "社会主义本质" 偷换为 "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",马原部分将 "矛盾的普遍性" 偷换为 "矛盾的特殊性"。识别方法是对比选项与教材原文的核心词汇,如 2022 年第 17 题选项 D 将 "实践是认识的来源" 偷换为 "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","来源" 与 "途径" 的差异即为错误关键。
第三步排除 "与题干无关" 选项,有些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,需通过分析题干关键词排除。例如 2021 年第 30 题题干问 "法律的规范作用",选项 A"维护社会秩序" 属于法律的社会作用,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,应排除。判断是否相关的标准是:选项是否直接回答题干中的 "是什么 / 为什么 / 怎么做"。
关键词定位法适用于题干或选项包含明确考点关键词的题目,核心是通过关键词联想教材对应知识点,再匹配选项。首先标记题干中的 "时间、人物、事件、理论" 等关键词,如看到 "1978 年" 联想到 "改革开放",看到 "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" 联想到 "十个明确"。然后分析选项是否符合该知识点的内涵,如 2024 年第 22 题题干关键词是 "新发展格局",对应的核心考点是 "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",据此可快速判断选项是否正确。
对于 "引文类" 多选题(题干为名人名言或文献摘录),关键词定位法尤为有效。解题步骤:①从引文中提取核心观点(如 "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");②定位对应的哲学原理或理论;③分析选项是否符合该原理。例如 2023 年第 18 题引用马克思关于 "人的本质" 的论述,核心关键词是 "社会关系的总和",据此可排除强调 "自然属性" 的选项。
不同模块多选题的技巧差异:①马原多选题注重逻辑推理,需用 "概念辨析法" 区分相似概念(如 "规律" 与 "规则");②毛中特多选题紧扣时政热点,选项表述需与最新讲话精神一致(如 "中国式现代化" 的五个特征);③史纲多选题常考 "事件意义",注意区分 "根本意义"" 直接意义 "(如辛亥革命的" 直接意义 "是推翻帝制," 根本意义 "是推动社会进步);④思修法基多选题强调" 价值判断 ",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项更可能正确。
实战训练建议:①每天做 10 道多选题,重点分析错误选项的类型(绝对化 / 偷换概念 / 无关);②整理 "高频错误选项特征库",如 "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" 正确,"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" 错误(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表述变化);③冲刺阶段用 "选项反向验证法":假设选项正确,看是否符合教材理论,以此培养判断力;④多选题至少保证 26-30 分(正确率 52%-60%),才能为政治高分奠定基础。
特别提醒:多选题 "少选得部分分,多选错选不得分",对于不确定的选项,建议 "宁少勿多"。但通过系统训练掌握上述技巧后,多数考生可达到 60% 以上的正确率,这是政治过线的基本要求,也是冲刺高分的关键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