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是考研基础题型,掌握高频考点的精准定义,能为简答和论述题奠定基础。以下按考频排序整理核心名词。
1. 基础货币:又称高能货币,指流通中的现金(C)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(R)之和,即B=C+R。是央行直接控制的货币供给基础,通过货币乘数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。考频提示:常考与货币乘数的关系,需说明其构成部分。
2. 流动性陷阱: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,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而持有大量现金,此时货币政策失效(无论央行注入多少货币,都会被公众持有,无法降低利率)。由凯恩斯提出,2020年多国零利率政策使该概念成为热点。
3. 公开市场操作: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。买入债券释放流动性,卖出债券收回流动性。优点是灵活性高、主动性强,是美联储主要政策工具。需区分与中国央行的MLF操作的异同。
4. 存款保险制度:由存款保险机构为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保险,当机构破产时对存款人进行偿付(我国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)。作用是防范银行挤兑,维护金融稳定,2015年我国正式实施。
5. 格雷欣法则:即"劣币驱逐良币",在双本位制下,实际价值高的货币(良币)被熔化、贮藏,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(劣币)充斥市场。扩展考点:与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关联(无实物价值货币需央行维护信用)。
6. 货币政策时滞:从政策制定到产生效果的时间间隔,分为内部时滞(认识时滞、决策时滞)和外部时滞(操作时滞、生效时滞)。货币政策效果受时滞影响,可能加剧经济波动。
记忆技巧:每个名词按"定义+核心要素+作用/影响"三部分记忆,如"基础货币"需说清构成、与央行的关系、对货币供给的意义;结合真题练习缩写与扩展(名词解释控制在100字左右,简答可扩展至300字)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